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傳直銷論.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傳直銷論. Show all posts

10/30/2007

新聞挖挖哇~ 直銷專輯



這個節目剛好和大學生了沒呈現一個明顯的對比,
一個是出社會大人的角度,
另一個是學生們的角度,
考慮的點有很多的不同,
不過還是會有些通病,
沒有實際瞭解就妄下斷論,
不過資訊本來就是如此,
就交給大家自己判斷吧!

10/29/2007

大學生了沒 - 大學生該不該加入直銷(全集)

聽說陶子的主持功力很棒,
就放上來分享一下!
大學生了沒~討論直銷(森青利通)

Part 1-1


10/10/2007

綠加利三寶

哈哈~
瑞典在星期一的定聚問了這三個問題,
1.為什麼要做傳銷?
2.為什麼選擇綠加利?
3.什麼是傳銷?
感覺就好像是綠加利三寶一樣,
並且要我們寫下來,
就感覺似乎回到以前做保險的日子,
哈哈~

轉~直銷傳銷的十大謊言

直銷傳銷的十大謊言Ten Big Lies of Multilevel Marketing
作者:【上班族投資理財】黃柏仁

1.謊言:直銷傳銷提供比傳統的商業模式更好的機會賺取鉅額的金錢。
事實:幾乎對所有投入直銷傳銷的人而言,參與直銷傳銷計畫都有不好的財務結果,只有少於1%的人勉強能獲利,而能有相當獲利的人比例更低。

2.謊言:經由人際關係網路銷售是最流行與有效的銷售方式,消費者喜歡直銷傳銷的一對一經驗。
事實:個人零售已經過時,更不是未來的趨勢,網際網路才是未來趨勢。向朋友直接購買商品,往往讓消費者選擇變少,價格偏高,購買不方便,又和朋友有令人不習慣的商業關係。事實上,直銷傳銷靠的是不斷重複販賣一種可能賺錢的契約給下一個經銷商。

3.謊言:未來所有零售商品都會以直銷方式販售,零售商與百貨公司都會被直銷傳銷打敗而消失。
事實:直銷傳銷的祇佔所有零售量的不到1%,和正常零售量根本無法比較,而且這些銷量中,大半還是新會員加入時必須購買的額度。買產品的人多是為了買一個致富的彩票,除了你自己的銷售努力還有你下線的銷售努力,可以讓你致富。合法的直銷傳銷業就像合法的賭博業,只是你的勝率比賭博還低一點。投資股市也很像賭博,不過你的勝率可能高一點。

轉~傑出的詐騙人才如何成為大公司總裁

看傑出的詐騙人才如何成為大公司總裁....這一篇:
--------------------------------------------------------------------------------
一個城裡男孩Kenny移居到了鄉下,從一個農民那裡花100美元買了一頭驢,這個農民
同意第二天把驢帶來給他。

第二天農民來找Kenny:「對不起!小伙子,我有一個壞消息要告訴你:那頭驢死了。」

Kenny回答:「好吧,你把錢還給我就行了!」

農民說:「不行,我不能把錢還給你,因為我已經把錢給花掉了。」

Kenny說:「Ok,那麼就把那頭死驢給我吧!」

農民很納悶:「你要那頭死驢幹嘛?」

Kenny說:「我可以用那頭死驢作為幸運抽獎的獎品。」

農民叫了起來:「你不可能把一頭死驢作為抽獎獎品,沒有人會要它的!」

Kenny回答:「別擔心,看我的!我不告訴任何人這頭驢是死的就行了。」

轉~小心直銷體制中暗藏的陷阱!

<本文張貼於ptt的Share版 & ptt2的AAAAAAAA版>

您有親戚朋友正想拉你一起做直銷嗎?
或是您有親戚朋友正要考慮加入直銷嗎?

轉~我對直銷的一些想法 (給網友的回應)

a.感謝各位的肯定

前一陣子在ptt與ptt2張貼了<我對直銷的一些想法>系列文章。
本來有點擔心會遇到一些不理性的批評,
沒想到除了hate版有鄉民嫌文章太長之外,其實還好。
感謝許多人在BBS上推文,轉錄以及丟我水球。
其中有反對直銷的,也有支持直銷的,
甚至還有人要把他們公司的直銷商手冊寄到美國給我,
想和我一起討論......

轉~我對直銷的一些想法(下)

9.廣告下面那一排小字

真正成功的直銷商,大概都會有個經營原則-「不自欺,不欺人。」
所謂的欺騙有兩種,第一種是說假話,
第二種是沒說真話,或是說了資訊不全的話。
舉例來說,某感冒藥明明傷身體,
廣告卻說:「保證對身體健康。」這是說了假話。
若廣告說:「保證不傷胃。」
但他沒告訴你「他只是會傷你的肝。」這是沒說真話。
這兩種,只要是明知故犯的,都可算是欺騙。
大多數人不至於睜眼說假話,但很容易避重就輕,不講真話。
我稱這種資訊為「廣告下面那一排小字」。
例如,電視廣告用整個螢幕打著全面五折。
下面卻有幾行螞蟻般大小的但書:「限於特定分店,一次需購滿50萬元」
你說,這算不算騙人?

同樣地,當大家疑惑地問:「聽說加入直銷都要先自己買一堆貨?」
直銷商怎麼可以只說:「不不不……只要850元入會費就好了。」
為什麼沒有告訴他,為了體驗產品,以及大家通常為了第一個月的積分,
往往必須要買幾萬元的產品自己先試用?
當大家疑惑地問:「聽說貨賣不完,就得積一堆自己用?」
直銷商怎麼可以只說:「放心,公司規定可以退九折」
退九折的期限是多少?一年?三個月?14天?
開封的話怎麼辦? 這些都說明清楚了嗎?
你有沒有拿出「價值減損表」給對方看?
如果直銷商明明知道,卻不主動告知,這就好像廣告下面那排小字。
「是你自己不看清楚的,與我無關。」這樣的想法,不也是騙人嗎?

再回到獎金的問題。
當直銷商跟你誇耀他月收入多高時,
你應該立刻反問:是淨賺嗎?你有沒有存貨?
不必學過GAAP(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巷口雜貨店不識字的老奶奶都知道,貨品要等到賣出去了,才叫賺錢。
如果直銷商自己進了貨,湊足點數,領了獎金。
那些貨卻還壓在家裡或是公司,這樣叫做「賺」得獎金嗎?
這種惡質的直銷商,先騙說大家說他賺錢,
引誘人加入,再推動整個錢滾錢的循環。

說到囤貨,這是局外人最大疑惑所在,
直銷公司明文規定可以退貨(法律也有規定)
但是在實務上,卻有許多人做不下去,囤的貨卻清不了。
這不是很矛盾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根據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直銷學術研究中心網站上一份
關於直銷商離職原因之個案研究,填答有囤貨情形者高達七成。)
所謂的囤貨,就是自欺。明明賣不到某個等級的業績,
卻為了高額的獎金百分比,自己先買貨充數。
(可能同時安慰自己,再努力一點就賣得掉)
等到後來發現自己真的達不到這個業績時,
已經積了一大堆貨,甚至是刷卡訂的貨。
沒錯!公司規定可以退貨,那麼之前領的獎金要不要退?
頭銜該不該摘下來?你的上線下線會不會受影響?他們會不會給你壓力?
這些廣告下面的小字,你當初有看清楚嗎?
自欺欺人者,害人害己!

現在在做直銷的朋友們,
如果你沒囤貨,恭喜你!即使腳步慢了點,你一定有機會成功!
如果你有囤貨,你已經踏入惡性循環裡面了!趕快回頭!
但你也不需要太自責,直銷這個體系本來就很容易引導人走到這步。
當你差一點點業績就可以跨越到另一個獎金百分比的區域,
很多人都會像你一樣禁不起誘惑,自己買產品充作業績。
這樣表面上看起來是賺到了,但實質上心裡卻要喊苦。
這是人性,你只是意志不堅定,開始自欺。
如果你設立停損點,真正做不下去的時候就認賠退出,那還有救。
如果你鐵了心,為了把囤貨清掉,更積極地拉下線,
而且刻意隱瞞囤貨的事實,宣稱自己已經「賺」大錢來吸引人,
那麼,這就是自欺欺人的行為,注定要失敗的。

10.分析客觀的事實

既然要成為一位直銷商,必須很積極能幹,
就應該很會問正確的問題,分析客觀的事實。
當有人告訴你,該公司已培養X位百萬美元名人,
你應該問:「除以總直銷商人數,這個比率是多少?」
當有人告訴你,該公司飛躍成長,每個月有Y人加入。
你應該問:「離職率是多少?淨成長是多少?」
更重要的問題還是老話一句,
當有人告訴你,他每個月可以有Z萬元的收入,
你應該問:「是淨賺嗎?有沒有存貨?」
還有,業績是每個月歸零計算,
他說的「每個月」是平均?是上個月?是歷史最高?
千萬別被誤導了!

另外一點,由於大學新鮮人社會經驗不足,
一接觸直銷這種商業模式,有如發現新大陸。
跟著相信「直銷將成為未來商業的主流!」
這樣的論述正確嗎?既然開始接觸商業,
應該要多讀一些財經報導與商管書籍。
了解一下豐田汽車的精實生產,
了解一下戴爾電腦、沃爾瑪的供應鍊,
看看什麼是現況,看看什麼是未來趨勢。
看看人際網路的銷售是不是主流?
台灣人的視野普遍不夠廣,
除了看韓劇,有沒有注意到韓國的產業?
除了學瑜珈,有沒有聽過印度班加洛的科技園區?
當大家都把知識經濟四個字掛在嘴邊,
你有沒有把時間金錢拿來投資於充實自己的知識?
靠人際網路?靠知識?何者才是主流?
當有人大膽預測「十年後的台灣,全民都會加入直銷」,
你該怎麼回應他?

11.直銷商會來追殺我嗎?

曾經有人問過我,我寫這樣的文章,豈不被那些做直銷的人恨死。
我說,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惡劣的直銷商的確會恨我揭穿他們的騙人把戲,
但正當經營的直銷商反而會大大地感謝我。
第一, 我幫他們一起除掉那些害群之馬,
以他們立場不方便講的話,我卻幫忙說了。
第二, 認真想過這些問題之後,還願意加入者,
一定會成為成功的直銷人員。
也就是說,我幫他們篩選了合適的人,省下許多時間精力,
優良的直銷商應該要到處轉寄這篇文章才是。
當然,這篇文章裡頭一定有不精確的評論之處,
我相信他們也很樂意幫我補充修正。

依我的觀點,直銷這種商業模式當然也有優點,
而其中最大的好處在於「教育訓練」。
不管是企業或個人付費,教育訓練都是很昂貴的。
而直銷商為了培養下線,往往提供許多免費課程,
善於利用者,不但能自我成長,還省下了不少錢。
學術文獻中,訓練的轉換(Transfer of training)
可依訓練與工作的吻合度分為近程(near)與遠程(far)。
例如:銷售賣某特定產品的訓練屬於近程,而銷售能力的訓練屬於遠程。
在直銷體系中,應以後者的學習為佳。
設定目標、人際溝通、時間管理等能力,將來在其他工作場合也很受用。
如果你已加入直銷的行列,應花多一點時間充實能力,
不要滿腦子迅速致富。穩紮穩打,不囤貨,不欺騙,慢慢就會成功。

如果你問我,我既然能分析直銷的利與弊,
成功機會應該不低,我何不也加入試試看呢?
我的回答絕對是否定的,理由很簡單。
再怎麼說,直銷是利用人際網路行銷,把東西賣給朋友,賺取利潤;
若這朋友成為我的下線,我可再抽佣金。
想到這一層利害關係,我就渾身不舒服。
我還是習慣,朋友就是聊聊天分享心情,
有時你請我吃點心,偶爾我請你喝咖啡,這樣單純的關係,多好!
天底下能賺錢的方法那麼多,有本事成功的人,做哪一行都會成功!

12.結語/ 你到底懂不懂啊?

就像電話詐騙一樣,在報上或是網路上,
常常也可見到滿懷熱忱的年輕人為利所誘,
辦了現金卡或是信用貸款,投入直銷。
被不肖的上線害得走投無路。真的是「被賣了,還幫人數鈔票。」
甚至還像水鬼一樣,為了自己脫身而找下一個受害者,身心受創。
這能怪誰?除了怪人心險惡,公理不彰,
是不是也要怪自己被利沖昏了頭,
為什麼當初不經大腦思考就做了決定?

關於直銷的正反面消息,
網路上的資源非常多,例如台大批踢踢BBS(ptt.cc)
就有Directsales與anti-ramp兩個版可以得到許多資訊。
社會新聞也常常可以看到老鼠會非法吸金的案例。
這些資訊,對一般人而言似乎沒什麼關係,可以不去理會。
但對於正在考慮加入直銷這種商業模式的新手,
應該要多花點時間去比較,比較正反兩面的說法。
當然,關於一些負面消息,你也不意外會見到「同業抹黑」等等反駁。
總之,你自己的前途,必須自己作判斷。
網友可以隨便說,直銷說明會可以隨便講,我也可以隨便批評。
但你自己的未來與存簿裡那一點點錢,我知道你不會隨便。

我既非直銷從業者,也非直銷的受害者。
我只是對分析這個體制感到有興趣。
身為一個局外人,我已經提出那麼多質問。
如果今天有人想從我身上掏出一分錢,
我一定會再想兩倍的問題,要對方說清楚講明白。
如果,你要把寶貴金錢、時間與熱情投入直銷這個事業,
我真的要問你懂了多少。如果你還沒弄懂,就急著衝刺,
你只是從一個不知未來在哪裡的大學生,
變成一個不知未來在哪裡的直銷商。

所以,換我反問你:「你到底懂不懂啊?」

轉自:
http://www.wretch.cc/blog/bryanwang&article_id=4706385

我覺得版主Bryan是個很優秀的人,
對於傳直銷有興趣的人可以仔細的看看,
還有上、中集!

轉~我對直銷的一些想法(中)

5.麥當勞?珍珠奶茶?葡式蛋撻?

關於「賣產品」以及「做組織」何者為重,
直銷業者有一種說法-「複製的力量」
這往往是參加說明會者感到目眩神迷,似懂非懂之處。
麥當勞、7-11、Starbucks都是常見的例子,
比如說,麥當勞的優勢不是漢堡(產品),而是品質一致的分店(組織)。
若全世界只有一家麥當勞,生意再好,獲利還是有限。
但若把這家麥當勞的成功經驗複製成幾千幾萬家,
整個麥當勞的力量就很大了,
每一家的採購、營運成本低,獲利機會也相對較高。
這道理沒什麼神奇的。
說穿了,只不過是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概念而已。
問你老媽:「準備五個人份晚餐的時間,是準備一個人份的五倍嗎?」
她會用你最明白的話告訴你這個「深奧」的道理,
不需要去說明會聽個三四遍。

好,或許你會說「管他什麼道理,麥當勞就是賺錢啊!
如果這套模式可以用在麥當勞,用在直銷也一定會成功!」
這表示你沒想清楚一點:每一家麥當勞不需要努力拉下線擴張分店。
麥當勞公司在設立每一家分店時,一定會做完整的評估。
試想,如果一條街上無限制地開了一整排麥當勞,會有什麼不良後果?
輕微者,有如珍珠奶茶店彼此削價競爭;
嚴重者,有如葡式蛋撻店骨牌般地倒閉。
輕易假設通路愈多銷售量會愈多是很致命的錯誤。
經濟學的第一門課就是需求與供給。
只注意供給,過份擴張組織,絕對是有害而無利,也否定了永續生存。

供給與需求對直銷商的另外一個啟示是:「不要找親朋好友推銷!」
試想,一個社團或一個班級上若好幾個人被你帶入這個事業,
馬上就飽和了。你們是伙伴,卻也是競爭對手,
猶如一條街上的麥當勞。不易同生,卻易共死。
所以最佳的策略應是到愈遠愈偏僻的地方推銷愈好。

還有,經濟行為是需求與供給兩者運作的結果。
如果這個事業無法讓你賺到預期的高報酬,
不必一味地怪自己行動力不足,不夠積極。
這可能是需求面的問題。

6.午餐不但不能白吃,也不能吃太急

不管直銷從業人員或是反對直銷者,
至少彼此有一點共識:「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即使迅速致富是可行的,也得付出相對應的努力。

直銷,是各式各樣銷售行為的一種。
有的人對於銷售行為感到厭惡,這種想法其實是不健康的。
生活中其實處處可見推銷,人人也都需要銷售的技巧。
例如:推甄學校、應徵工作都是在推銷自己。
所以年輕人有機會應該嘗試看看銷售員的工作,
培養自己許多溝通技巧、忍受挫折等等相關能力。

然而,我認為,從未經驗銷售工作就貿然選擇直銷是危險的。
做電話行銷,若對方對於推銷深惡痛絕,狠狠地把你罵了一頓,
掛完電話之後,誰也不認識誰,不必在意。
登門拜訪難度稍高,畢竟你得面對面接觸,但離開之後也無妨。
至於直銷,主要是透過自己的人際網路進行推銷。
(當然也有人以做問卷調查之名,行推銷之實)
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推銷的一大缺點是,後果不可復原。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而敏感的,
一但對方覺得你想將彼此的友誼轉化為利益關係。
(講白一點,他覺得你要從朋友身上賺錢)
很多人會產生激烈的反彈,從此避之不見,不認這個朋友。
再加上口耳相傳,很容易一下子臭名遠播。
所以,透過人際網路行銷,需要高等的技巧與經驗。
初學者應該改從入門的銷售工作學起比較好。

一個成功致富的人,往往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但不表示玩弄人際關係就可以成功致富。
人際網路,貴在長期投資,絕非短線操作。

7.向前衝啊!捍衛中土!

當一個久未謀面的朋友突然約你出去,
若他明講要介紹你參加直銷,你大多會找藉口迴避。
所以,大部分的人會避重就輕,
免費保養美容、做問卷、應徵工讀、聽演講……
各種琳瑯滿目的理由,目的只有一個:帶你去聽說明會。
這種行銷手法,就像是超市折價券,先吸引你進去再說。
這也沒什麼,只要不是騙人就好。
(路過會場進去上個廁所之類的藉口就太拙劣了)

然而,有時候你已先知道對方在做直銷,
想要問問他到底內容是什麼?想多了解一點。
對方往往不明講,說三言兩語不易明白,
改天約你出去好好談 (去說明會!)
這點真是匪夷所思,有什麼話不能在MSN, 電話, 甚至一對一當面談?
平常大家討論期中考的題目都可以直接討論,
直銷就這麼深奧難懂,非得到特定地點才能聽懂?
到底去了這種說明會有什麼不同呢!

「小心去了被洗腦、被催眠!」有人這麼說。
我覺得這麼說言重了,洗腦和催眠都需要高等技巧。
這種說明會或是表揚大會,只不過是一種激勵作用。
當一群積極熱忱又很健談你的人圍著你,
台上又有成功的人士分享他刻苦奮鬥賺大錢的故事,
再引用各種勵志書籍,或是企管大師的名言,
你的心,就像雲霄飛車一樣衝到頂點,
有一點不安,卻又充滿著刺激感與新鮮感。
「我應該不屬於這個世界吧?」你疑惑地說。
「你不是沒有夢想,只是不敢去想」有人拍拍你的肩。
於是,你的半隻腳已經踏進去了。
加入之後,他們開始教你完全相信,完全配合。
他們教你怎麼展現積極熱忱,教你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
教你抓準時間,拍拍人家的肩膀。

這種話術,這種激勵方式,並不罕見。
每回選舉,你在電視上一定看得到。
若你到會場親身體驗一次,你更能同時感受到
什麼叫做言不及義,什麼叫做慷慨激昂。
氣笛一按,凍蒜一喊,管他台上說什麼,
整個群眾都瘋狂了!這就是激勵的一種。
你也可以把魔戒這部電影再翻出來看一遍,
每逢生死關頭的大戰之前,人類的將領一定會對士兵喊話,
讓大家願意光榮戰死,只為捍衛中土!
(你是不是心裡也跟著吶喊呢?)

人類是種很感性的動物,一起看場燈光好氣氛佳的電影,
兩個朋友一不小心就變成一雙情侶;
或是,收到一封譴責某國可恥球隊違規的email,
就氣得把硬碟裡的影集全部殺光。這種小故事,你一定聽過。
人,很容易被操弄的。
若有人擅於此道,他可以成為政治明星,可以成為潛能開發大師,
要成為呼風喚雨騙財騙色的邪教教主也不難。

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讓一個菜鳥熱血沸騰,
彷彿下個月就要成為百萬富翁,簽下那一紙合約,下了循環訂單,
這樣的激勵手段,其實不太難!至少加入直銷後,很快就學得到。

燃燒別人的情緒,靠技巧;
冷卻自己的思緒,靠修養。

8.Feedback vs. Feedforward

這一節要與系統思考有關,難度較高。
但正因為不易明白,所以往往成為盲點。
(有興趣探討者,建議參閱《第五項修煉》一書)

世界上有一種現象:A改變B,B再回頭改變A。
舉個簡單的例子,
A=對英文的信心。B=英文程度
當你對英文愈有信心,英文程度愈能提升;
而英文程度提升之後,就會對英文更有信心。
A和B可以是良性的循環,也可以是惡性的循環
(害怕英文—英文程度差—更恐懼英文)
再舉個例子,A=心情 B=唱歌
心情好的時候會想唱歌,唱歌讓心情更好。
在一般情況下,這個循環是從A開始的。
這樣B-A的過程稱為Feedback。

然而,在某些特別的狀況,人們會特意先改變B,
再引起A的改變,推動整個循環。
例如:害怕英文,但死記硬背先把英文考試考好,
慢慢就有信心了,開始良性循環。
例如: 心情不好時,刻意唱些輕快的歌讓自己開心。
這樣B-A的過程稱為Feedforward。

會操作Feedforward的人,
可以轉眼間推動一個靜止的循環。
舉例來說,
A=某書的銷售量;B=某書在暢銷書排行榜的名次
正常的情況下,某書受歡迎,賣得好,就會進暢銷排行榜,
於是受到更多讀者注意,也就賣得更好!
然而,有些惡劣的作者或出版商。
自己先掏腰包買一大堆書回去推著,硬是把書灌上排行榜。
無知的讀者認為,榜上有名的書一定不差,
紛紛買來看,於是銷售量就真的上升了,
於是,一本不起眼的書,便榮登排行榜許久。
這就是刻意先操弄B的威力。(以上為真實案例)

同樣的道理,A=下線的規模;B=自己的獎金收入
正常情況是一點一滴建立下線團隊,
慢慢收入就會增加。雖然創業維艱,但收入提高後,
便比較容易說服消費者成為下線,成為良性循環。
然而,惡劣的直銷商,明明自己收入還不高,
會先聲稱自己每個月已賺得豐厚獎金,引誘人成為自己下線。

轉自:
http://www.wretch.cc/blog/bryanwang&article_id=4706379

我覺得版主Bryan是個很優秀的人,
對於傳直銷有興趣的人可以仔細的看看,
還有上、下集!

轉~我對直銷的一些想法(上)

1.前言/你到底懂不懂啊?

暑假又到了,許多高中畢業生即將進入大學。
上了大學,表示更多事情必須自己負責、作主。
面對複雜社會中的種種陷阱,經驗不足者往往容易受害上當。
諸如被強迫推銷昂貴的百科全書之類的事情時有所聞,
應徵工讀時被引誘、詐騙的情形也是不勝枚舉。
即使是大學在學生以及社會新鮮人,踏入就業市場時,
也很容易掉入精心設計的陷阱中。
在眾多糾紛之中,直銷佔了一個很大的比例。
儘管不少公司以及個人非常腳踏實地,努力經營。
但亦有許多投機者以迅速致富達成夢想為餌,
導致許多社會經驗不足者在一時衝動之下,
掉進「合法的陷阱」,就算後悔也只能自認倒楣。
這種情況真是讓人痛心!

前一陣子我有機會和一些朋友探討直銷這個議題,
討論的對象包括了懵懂無知的局外人,心頭火熱的直銷界新手,
以及積極聰明但最終仍認賠退場的老馬,討論的收穫非常豐富。
我也上網搜尋了直銷相關的學術文獻,瀏覽了直銷公司的網站,
以及在BBS以及論壇上蒐集了正反兩面的心得分享,
甚至還從圖書館借了一本英文的《多層次傳銷手冊》作參考。
儘管本文僅代表我個人意見,我仍力求理性,
分析直銷體系中的種種可議之處,特別是有心人士的伎倆。
希望讀者不要為了支持而支持,或為了反對而反對。

直銷,在許多人眼中是蛇髮魔女,看了一眼就會變成石頭。
在許多人眼中是傑克的魔豆,可以讓你一下子攀到雲端找尋財寶
依我的觀點,直銷只不過是商業模式的一種,
可以大大方方拿出來理性地討論。
不經思考就斷然拒絕,是一種衝動;
不經思考就貿然加入,更是一種衝動。
我的立場,原則上並不鼓勵大學新鮮人做直銷,
這是經過理性的思考、分析與討論,所做出的結論。
因為他們還沒能力辨別可能遇到的陷阱。
當我試著勸阻一些涉世未深的學弟妹時,
曾經有人質疑:「你到底懂不懂啊?」
所以我將我思考過的議題拿出來與各位分享,
除了讓大家明白,我花了一些心思去瞭解這個議題。
更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大家能夠提供意見。
若能激起一些討論的火花,對所有人都會是很大的收穫。

2.台北車站怎麼去?

在切入主題之前,先談一個重要的觀點-End(目的) vs. Means(手段)。
“End”就是我們想完成的事情,而“Means”是完成這個目標的方法
辨別什麼是“End”, 什麼是“Means”,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卻很難。
比如說:「我搭計程車去台北車站」這句話之中,
「去台北車站」是End,而「搭計程車」 是Means。
目的地只有一個, 但到達目的地的方法,其實有很多種可能性,
除了計程車,很多公車路線都可以到達。捷運、走路也是種選擇。
端看距離多遠, 身上有多少零錢, 有沒有悠遊卡,
天候如何, 是否會塞車……你可以視情況而選擇不同的means。
所以當一個人跟你下這樣的結論:「去台北車站,一定要搭計程車。」
你會想「不不不…還有其他方法。
我想去台北車站,但不一定要按照你的方法。」
或是有人說:「不搭計程車?那你一輩子都到不了台北車站!」
你就得提防說這句話的人的動機了。

這個觀念跟直銷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
如果一部計程車在你身邊停下來,主動問你要不要搭車去台北車站,
但對方卻又不肯明白地告訴你路程多遠以及怎麼計費,
反而不停地灌輸你,到了台北車站有多麼有趣。
這不是很奇怪嗎?但,這就是許多直銷說明會常用的手法之一。
當你參加直銷公司的說明會(或是體驗產品等等各種名目的場合)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他們不把時間拿來介紹那些不易明白的獎金制度,
反而花時間在談夢想,談有錢之後有多麼好,談旅遊世界各地的奇聞?
除了當作話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你覺得他很關心你之外,
這麼做有一點很強的效果--把End和Means綁在一起,
讓你覺得要達到你的夢想,非得靠直銷不可。

如果你學會分辨End和Means,你的思考會比較有條理-
例如:你的夢想可能包括了改善家裡經濟、出國留學、
環遊世界、幫助貧苦的人等等。
這些夢想都非常棒!人生就是先敢作夢,才有可能達成。
然而,要達成這些夢想,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手段。
以出國留學為例,有的人選擇先把學費都存好才申請學校;
有的人計算投資報酬率之後,大膽地先貸款,
等到學成之後收入增加,還款也快;
有的人專心地提昇自己實力,申請獎學金或是研究助理,自給自足。
一樣的目標,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可以達成。
即使是選擇先賺錢,也有各式各樣的管道,
做員工領月薪、自己做小生意、開個人工作室接生意、
網路拍賣、金融理財投資…加入直銷也是其中一種方法。
這些方法並沒有哪一種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所以,參加直銷說明會,不需要談什麼美好的理想遠景。
你只不過是去多了解一種賺錢的管道,也不需要害怕。
聽一聽,適合就做,不適合就再看看還有哪些其他選擇。
夢想、未來的計畫,平常就該思考,
如果你不曾好好思考,那就該靜下心來問問自己的End是什麼,
而不是在聽了幾場眉飛色舞的演講之後,草率地選擇一個Means。

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加入直銷後,
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不適合,想要退場了。
那些關心你業績的上線(也是他的業績),可能會用很積極口吻對你說:
「加油啊!不可以放棄!你現在認輸就是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請你不亢不卑地告訴他:
「我沒有放棄夢想,我只是換一條更適合的路來走」

3.直銷=老鼠會?

許多人對直銷是什麼,其實還不太了解。
多半只是對它印象不好,勸朋友不要加入時往往會說
「他們都是老鼠會」「反正一定不好,不要去啦!」。
這些一知半解的評論,不但勸不了人,
還容易讓對方覺得你無知、頑固、沒有創新的勇氣。
直銷是什麼?其實Google一下就有。
詳細的解釋可參考中華民國直銷協會的網站(http://www.dsa.org.tw)
一般人常提到的直銷,指的是「多層次傳銷」(multilevel marketing)。
多層次傳銷的特色在於獎金制度,直銷商獎金的來源有二:
1. 銷售產品給顧客的零售獎金;
2. 從直屬下線以及再下線的業績賺取佣金。
簡單地說,你把產品賣給朋友,你可以從中賺一筆利潤;
若你把這個朋友A也拉進來賣產品,
從A的業績中,你還可以再賺一筆佣金。
若你的朋友A再拉了他的朋友B進來賣產品,
你的收入便來自於自己的業績、以及從A的業績、B的業績中抽成,
以此類推下去,所以直銷如果做得好,獎金是很可觀的。

一般化妝品公司常花大筆經費請巨星拍廣告,鋪貨在百貨公司等通路,
消費者支付商品的金額,其實只有一小部分在於原料以及製造成本。
相反地,直銷利用口耳相傳,讓直銷商示範與推銷產品。
支付直銷商的佣金,與大筆的廣告以及通路費用相比之下,
的確很有機會讓消費者買到相對便宜的產品,是個可行的商業模式。
不過,消費者支付產品的價格仍然不低,
畢竟,消費者花的每一塊錢,中間的每一層直銷商都抽了一部份做獎金。

如何辨別好的與壞的直銷呢?
好的傳銷公司,必定有個前提—重心在產品。
金字塔式銷售(pyramid selling),或是一般大家所害怕的「老鼠會」
則沒有實質的產品, 這種狀況是不合法的。
這種公司,其牟利的來源在於吸收新成員,賺取其繳交的入會費。
入會費的名義很多,不見得真的叫作入會費。
他可能叫作「經營權」可能是要你先認購某單位的產品,
總之,你必須先付費取得資格,取得日後回收高額報酬的資格。
(例如:花五萬元取得資格,往後每個月可以回收三萬元)
但是這種商業模式沒有辦法永續經營,晚加入者受害甚深。
(例如:晚加入的人,還沒領到第一個月的錢,老鼠頭就跑了)

多層次傳銷與老鼠會的區別,
表面上可以依照是否有實質的產品輕易判斷。
市場上的傳銷公司,也絕大部分都是合法的--只要有產品存在。
但今日許多直銷產品已經愈來愈抽象,例如:分時度假,網路課程。
所以大家在做判斷時,應該採取更高一點的標準—
簡單地說,優良直銷公司重心在產品,
惡質直銷公司重心在「拉人頭、做組織」。
當然,所有傳銷公司口頭上都會聲稱他們的重心在於銷售產品,
但你可以親身感受一下,這些直銷人員重心放在推銷產品,
還是把重心放在拉你進去當他下線。
其實,只要稍稍研究一下該直銷公司計算獎金的制度,
往往可以發現,銷售產品對直銷商的利潤其實不高,
想要賺取高額佣金,勢必努力地擴張自己下線團隊,成為大金字塔。
上述的網站中還提供更多判斷一家直銷公司是否優良的準則,例如:
「金字塔式銷售法以『快速致富之道』為餌,
誘使加入者購買『最有利可圖』或『領導人』的職位。」
這一點也值得玩味,哪一家傳銷公司不以快速致富吸引年輕人?
哪一位直銷商不想快速升紅寶石、藍鑽石?
所以,表面上都是優良公司,但實際上遊戲規則是另一回事。
哪一家公司的話可以信?只有明白地跟你說:
「你必須腳踏實地,非常努力而誠實地經營,做好售後服務,
這樣的付出不見得會比上班還輕鬆,但你可以掌握自己的業績。
而這樣的成果是,在合理時間內,你會得到相對應你所付出的報酬。」
這樣坦白的公司或上線,你才應該納入考慮。

4.被圍剿的網路賣家

有許多傳銷公司制度,在精神上是以拉下線為目的,
若是這些傳銷公司大方承認,倒也還好,畢竟他們名義上是合法的公司。
如果硬要堅持以「提供最物美價廉的產品給消費者」為目的,
那就容易自打嘴巴了。只要上去拍賣網站逛逛,
不難見到有人拍賣直銷公司的產品,而且價格低了好幾成。
這些人不但被直銷商圍剿,更被公司警告要付諸法律行動。
多年以前直銷產生的利基不就在於減低廣告和通路等成本嗎?
現在網路時代有電子交易平台,更能大幅減低成本,
為什麼反而被封殺?在直銷公司的成本沒有改變之下,
當消費者能用更便宜的價格得到貨品,消費量會提高,公司豈不更賺?
更激進一點的說法,網路交易出現後,
許多公司要轉型為電子商務才對,不是嗎?
問題就在於直銷的商業模式仰賴於佣金吸引人,
拚命把組織做大,才有利可圖。
消費者受到佣金的利誘,加入成為直銷商;
直銷商為了更高的佣金,努力吸收下線。
整個過程在於把組織做大。消費者的價值在哪?很容易被忽略。

轉自:
http://www.wretch.cc/blog/bryanwang&article_id=4706362

我覺得版主Bryan是個很優秀的人,
對於傳直銷有興趣的人可以仔細的看看,
還有中、下集!

轉~如何選擇科系與工作

你現在讀的科系是你的最愛嗎?
你現在做的工作是你的最愛嗎?
如果你無法很有自信地回答這兩個問題,
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你一點新的想法。

◎總是反覆出現的一段對話

「學長,你覺得我轉到財金系比較好?還是獸醫系?」
「什麼?你要轉系?為什麼?」
「唉呀!當初我按排行榜填志願,就到這裡了嘛!要是考得夠高,我還需要轉系嗎?
就怪當初我爸爸的朋友的姪女跟我媽說……」
「好,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不提。你覺得原本的系不適合,轉系的確是個出路。
你剛才說想轉財金系?為什麼?」
「賺錢啊!你沒看現在財金多熱門!而且,我姑姑的一位朋友跟她說……」
「慢著!別再提那些三叔公六嬸婆了。我問你,你『自己』想讀這個科系嗎?
為什麼你想轉這個科系?」
「因為別的系,像是企管系還是會計系,都要求大一要修過經濟學、會計學等基礎科目。
只有財金不用,一個微積分考試定江山,所以我才有機會。」
「我覺得你還是沒弄懂我的問題,你跳太快了。這麼說好了,
你怎麼知道這個系是你想要的?你怎麼確定轉過去之後你不會再後悔一次?」
「唉呦,我就想要畢業之後賺大錢啊!炒炒股票,投資個房地產什麼的。
誰想要每個月領死薪水啊!」
「嗯……你的偏見很深喔。不過,至少這是個開始。那你平常有看一些財經報導,
有實際去做過一些理財投資嗎?」
「哪有可能啊……我看到那些術語就已經昏頭了。不過雖然看了就討厭,
但轉過去之後一定可以背起來,怎麼說也都比現在我讀的這些化學反應式好背。」
「呃……好吧!先告訴我你剛才說的另外一個選擇是什麼?獸醫系?這跟財金差很多耶,
你的興趣挺廣泛的嘛!這回是隔壁鄰居的小老婆告訴你什麼了嗎?」
「唉呦,別鬧了啦……說實在的,我很喜歡小動物。我希望能幫助一些流浪的動物,
幫他們看病。」
「挺不錯的志向,那你知道當獸醫需要哪些知識技能嗎?」
「我聽說要轉系的話,他們會看化學成績。」
「你又混淆我的問題了。我是問,你清不清楚要當個獸醫,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比如說,我假設獸醫偶爾需要開刀,所以雙手的協調要夠好。」
「什麼!要開刀?那我完了,我一看到血就會暈。」
「哇……我看關於轉系這件事,你完全還沒有準備好。老實說,
我覺得你自己的志向在那邊都不清楚。我看我們需要找個時間好好坐下來,
喝杯咖啡慢慢談。不過在那之前,我希望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唉……講是這樣講啦,但我真的不會啊!
從小到大都是被安排好的,考大學也是看分數填。我其實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你也不要灰心,很多人都像你一樣,選大學科系、考研究所、畢業後找工作,
都沒有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其實,你只要……」

◎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常想,我的人生有三件非常幸福的事,其中一樣是—
「我非常確定我所讀的學科、以及這方面的工作是我的最愛。」
這個原因,讓我幾乎每一年都和不同對象有上述的對話。
選填大學科系、轉系、考研究所、找工作……
各種不同的徬徨困惑都指向同一個問題:「我要的是什麼?」
有許多挫折都起因於,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就匆匆做了選擇。
怎麼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呢?有一個小秘訣,只要你問自己三個問題—

◎問題一:我喜歡做什麼?

到自助餐店,你絕對不可能每一道菜都一樣喜歡,
總是有幾道菜是你的最愛,有幾道菜就算免費你都不願意吃。
每個人都有喜好,而更有趣的是,大家的喜好都不同。
大家一窩蜂地點排骨,你卻可能獨鍾魚排。
選科系與工作也是一樣的情形,
醫學、電機、法律、生化科技、財金等熱門科系,你不見得會喜歡。

什麼是「喜歡」呢?當你喜歡一件事,最明顯的一個特徵是:
當沒有任何人要求你,你仍樂意主動做這件事。
有的人打電腦遊戲之外,還喜歡研究這個遊戲是怎麼寫出來的;
有的人不但愛看電影,在blog寫影評,甚至想拍自己的作品;
有的人看到家裡故障的機械,就忍不住想要拆開來修理;
有的人可以對著院子裡的一隻昆蟲,仔細觀察三個小時…….
所以,你可以好好問自己,平常做什麼事會最快樂?
(當然,請把「睡覺」、「床上打滾」、「裝死」之類的答案主動排除。)

◎問題二:我擅長做什麼?

即使你沒看過「American Idol」這個節目,你周遭一定也有這樣的人,
唱歌給大家聽是他最快樂的事,可是,卻得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選科系與工作也是一樣,你喜歡,不見得你就有能力去做。
排名不好的科系,或是你不屑一顧的工作,你也不見得應付得來。
因為,每個人擅長做的事都不一樣。

什麼是「擅長」呢?當你擅長一件事,最明顯的一個特徵是:
你付出的資源比別人少,成果卻比別人好很多。
有的人神來一筆,畫出令人讚嘆的建築物設計圖;
有的人靈光一閃,提出創意十足的廣告標語;
有的人掃過一串電腦程式,可以迅速理解其中的邏輯;
有的人讀過一段法律條文,可以馬上解釋其中的含意。
所以,你可以好好問自己,做什麼事最上手,最事半功倍?

◎問題三:我覺得做什麼最有意義?

你可能平常喜歡玩手機裡的貪食蛇遊戲,你的破關速度也比一般人快。
但你不見得會以成為「貪食蛇大師」為此生的目標。
為什麼呢?世界上可以做的事情那麼多,總得挑一件有意義的。

什麼是「有意義」呢?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最明顯的一個特徵是:
你做這件事情,對自己、對別人或對兩者會造成正面的影響。
對自己而言,可能是累積財富、贏得聲譽、獲取成就感,
另外,以影響他人而言,
有的人想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
有的人想傳承人類的知識文化;
有的人想為人們帶來健康;
有的人想為人們帶來歡笑。
所以,你可以好好問自己,你認為做什麼事影響最大、最深刻。

◎三合一的力量

「我喜歡做什麼?」、「我擅長做什麼?」、「我覺得做什麼最有意義?」
這三個問題,其實是卡內基訓練的黑幼龍先生提出的。他說: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
就看是否常常做他最喜歡、最擅長,和最重要的事,
如果他都能做到,就表示他符合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

當你的科系/工作與你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三個要素不一致時,
就彷彿一艘小船,被三股力量拉往不同方向。(圖一)

若從向量的觀點來看,你會發現:
當三者一致時,向前衝刺的力量,是原先的好幾倍。(圖二)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我是個很幸福的人,
因為我已經找到一個方向,讓三股力量會合在一起。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很早就找到目標的例子,或許不多。
然而,這是一個持續改善、不斷調整方向的過程。
或許一下子找不到,但隨著對「自己」的了解愈深,機會就愈大。
況且,我們對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認識都是愈來愈廣。
在高中時,班級分為社會組與自然組;
上大學後,科系的種類增加到幾十種;
讀研究所,專精領域更是愈分愈細,細到從來沒想過。
再加上跨領域的碰撞效果,更是有數不清的方向出現。
你在剛上大學時,豈有可能想像到你將來會成為一個
「用系統動力學解決環保議題的專家」?
或是「從海底生物提煉出防制愛滋病藥物的專家」?
這個領域說不定就是你興趣、能力和價值觀三股力量的交會點,
但你絕不可能才剛上大學就選到名稱一模一樣的科系。
這是一個長期的追尋過程,只要不斷自我省思,就可以愈來愈靠近。

◎除了「我要的是什麼?」之外

想找到興趣、能力和價值觀三者合一的目標,已經是個挑戰了吧?
還沒完呢!要選擇理想的科系、工作,
除了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還要了解其他人想要什麼!

首先,身為一個大學生,無可避免的,你必須了解家庭對你的期望。
你不一定要照父母兄姊的話來選擇人生的道路,
畢竟這是自己的路,只有自己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但家人之間互相溝通理解,絕對是免不了的過程。
家人的支持,總是最溫馨的推動力。

第二,必須蒐集客觀的資訊,了解社會的需求。
一個熱門的行業,若人才供過於求,
不但薪資會大受影響,甚至連找工作都很困難。
反而有時候冷門的領域可以提供你更多的機會。
另外,許多過去很熱門的行業,現在已經成為冷門。
同樣地,今日大家擠破頭的科系,也可能在數年後退流行。
所以不但要評估現況,還要預測將來的發展。

第三,隨著科技發展與全球化,現在我們還要注意全世界的趨勢。
特別是來自中國、印度、俄國、東歐等地三十億人口的競爭。
有一句話說:「在中國,就算你是百萬人中的第一名,
另外還有一千三百個人和你一樣水準的人!」
將來的競爭會有多麼激烈?這句話聽了真是讓人冒冷汗!
Thomas L.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到,
要成為無法取代的人,「你必須要太特殊、太專業、
太懂得深耕、不然就是太會調適,別人才碰你不得。」
有興趣可以找這本書來看看,保證收穫良多。

◎結語

讓我再做一次重點整理,想要選對科系、找對工作,
就自己而言,必須清楚自己的興趣、能力,與價值觀。
就外在而言,必須清楚家庭的期望、社會的需求,以及世界的趨勢。
希望這個思考方式能夠讓你找到最愛!


轉自:
http://www.wretch.cc/blog/bryanwang&article_id=5074444#trackback3762664

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價值,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浪費不是資源的浪費,
是人力的浪費,
找到自己喜歡的,
就去做!

開放討論 傳銷、直銷、團銷、綠加利、識霸、活美、Oldrookies

這是一個開放的世代,
我也覺得做這種東西也沒有必要用騙的,
現在開放了一個地方,
好的、不好的都可以討論,
重要的是可以提供一些客觀的意見,
讓自己好好的思考該做些什麼?
什麼東西是對的?
什麼東西是錯的?
其實任何的事情都沒有絕對,
相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有很多人說一定要做傳銷才能成功,
我不喜歡這句話,
傳銷是一種商業模式,
老實說這種方式很難卻又很簡單,
難的是做這個行業必須要受到很多的壓力,
因為這個商業模式可以讓很多平凡的人賺到錢,
但也是因為人,
急功好利導致了一些不好的作法,
因為利益的關係,
誇張到殺人、綁票、跳樓、燒炭、自殺、家庭破裂、人格破裂、沒有朋友…
哇~太多太多了,
自古以來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太多了,
我們該做的是什麼?
我們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只有自己才知道,
這個價值不是由別人來決定,
當然也不是由父母來決定,
只能由自己來決定。

簡單的是,
只要照著成功的模式,
不斷的去做,
就可以了。

既然這麼簡單,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沒有辦法成功,
我記得一句話,
什麼叫做模特兒,
就是做平常人覺得很不舒服的姿勢、還有習慣,
然後力爭完美,
不管任何時候都要將脊椎挺直,
哇~多不舒服阿,
但是因為他們做到了,
所以他們成了模特兒,
有太多太多的人,
都有目標、希望、夢想,
而且都很渴望達到,
但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辦法實現,
每個人都是24小時,
為什麼?
因為這些人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沒有價值的事情上,
舉凡吃飯、睡覺、聊天、發呆、抱怨、唱歌、上網、看電視、看電影…等等,
一些完全沒有辦法幫助自己成長的事情,
我永遠記得我們郭敏華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我們人生就像是一個資產負債表一樣,
有資產、負債、權益,
資產還有負債是由自己來決定的,
拿唱歌來做比喻,
一個夢想成為歌手的人,
去KTV唱歌的花費,
這些是他的資產,
是可以創造未來價值的;
另外一種人,
未來不知道要做什麼,
沒事就去唱歌,
這些花費就是自己的負債,
是沒有辦法增加未來價值的。
然而這個價值是由自己而定的,
沒有絕對,
我也相信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所說的,
Connect the dot.
連結過去所有的經驗,
過去所做的事情絕對不會白費。
也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
但是唯一可以確信的是抱怨是絕對不可能增加自我價值的,
如果我們每一天、每一分都在做可以增加價值的事情,
我相信就一定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實現夢想!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
當然成功的定義也不同,
有人的夢想是抽遍全世界各種不同的煙,
有人卻覺得抽煙是令人厭惡的事情,
我很喜歡喝黑咖啡,
但也有不少人不習慣喝黑咖啡甚至討厭喝咖啡,
有人的夢想是能夠當一個自給自足的農夫,
也有人的夢想是能夠環遊世界,
甚至還有人的夢想是活到13歲,
為什麼會有夢想,
就是自己想要的,
但是現在所欠缺所沒有的,
在台灣的社會裡絕對沒有辦法想像有人的夢想是活到13歲,
但這是真實的事情,
這是住在柬埔寨下水道小孩子們的希望,
所以成功不是由別人來定義的,
是由自己來定義的!

在綠加利充滿了希望,
並改變了我的一生,
從一個家庭破碎每天不斷爭吵的地方,
變成了一個互相關心的地方,
縱使我們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
但是我們能夠開始尊重彼此,
讓我們的心越來越近!